沙果
热量:66千卡(低)
血糖(GI):32(低)
血糖(GL):3.4(低)
四性:平
起源与命名
1、学名与分类
沙果属于蔷薇科苹果属的植物,中文学名为柰子,拉丁学名为Malus asiatica。它是一种落叶乔木,叶卵形或椭圆形,顶端骤尖,边缘有极细锯齿。
2、古代名称
在古代,沙果多被称为“奈子”或“林橘”。古时海棠统称为“奈”,因此沙果也被视为海棠的一种。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称其为“文林郎果”,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化地位。
分布与种植
1、原产地与分布
沙果原产于中国西北的甘肃、新疆等地,后来逐渐传播至东北、华北以及长江流域等地。现在,它在国内内蒙古、辽宁、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新疆等省区均有分布。
2、种植历史
据史料记载,沙果在中国的栽培历史非常悠久,早在明代时期就已经有大量栽培。尤其在东北地区,如黑龙江省宾县的东南常安乡光恩村,沙果的种植更是盛极一时,年产量可达数万吨。
品种与特性
1、品种多样
沙果作为苹果属中的一个早熟小苹果品种,其变种较多。主要分为早熟型和晚熟型两大类,其中早熟的又名甜沙红、别名胎里红沙果;晚熟型的又名笨沙果、别名酸沙果。
2、果实特性
沙果的果实为扁圆形,黄或红色,肉质疏松,味甜酸而芳香。但稍贮后肉质即沙化,这也是其得名“沙果”的原因。沙果的果实大小一般为普通苹果的三分之一左右,稍大于山楂。
经济价值与文化意义
1、经济价值
沙果不仅可以直接鲜食,还可以加工成果丹皮、果脯、果醋、果酒、饮料、果酱等多种产品。其营养价值丰富,富含维生素C、维生素E和多种矿物质,对增强人体免疫力、抗氧化及延缓衰老具有显著作用。
2、文化意义
在中国北方某些地区,沙果是秋季重要的传统食物。人们在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时,会用沙果来作为祭祀用品或送礼的佳品,寄托着人们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美好祝福。此外,围绕沙果还形成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故事和传说。
别名
花红、香果、冷金丹、文林果、花红果、林擒、五色来、联珠果、枝热、火炭头果